[材质贴图] 云渲染的概念

查看:1550 |回复:2 | 2021-7-4 15:41:40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雨の日曜日 于 2021-7-4 15:49 编辑

作者:硅谷密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云渲染”就是把素材上传云端,远程使用Google、亚马逊等公司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渲染。这就意味着,不管特效师在哪儿,他们都可以使用云渲染完成“三部曲”:1、上传素材;2、等待渲染完成;3、下载到本地。并且,他们还能根据紧急程度自己安排渲染的顺序、随时监控渲染的进度。
另外,云计算技术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渲染任务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集群中的各个节点同时渲染,从而降低整体的渲染时间,缩短电影的制作过程。

如果Atomic Fiction要渲染一段60秒的特效,1秒24张图片,渲染云可以自动把这1440张图片分给24台机器,每台机器渲染60张图片。这样渲染的时间就变成原来的1/24了,制片人再也不用担心特效师渲染不完!”
戏台上看门道——“云渲染引领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果把如今的云渲染市场比作一个戏台,可以说,几乎所有提供渲染业务的公司都想往这个戏台上挤。
这种改变是自然而然的。由于电影制作的特殊性,特效公司不是总有活干。能接到电影的时候,它们可能需要集中、大量的渲染一批素材;但没活干的时候,是真闲!于是,自己建了渲染工厂的公司必须承担间歇性闲置大量处理器所带来的负担,总是租用处理器也不划算。而云渲染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v2-fd1c19b09c73f52f6ac9360c54963d47_720w.jpg (云渲染的计价方式被比喻为“家用电表”,只有用时才收费)

云渲染的另外一个红利就是抹平了特效制作的门槛,它让小的工作室也可以担负起高质量素材的渲染。在电影行业,这次技术变革不亚于云计算本身给IT行业带来的改变。
比如,获得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哈布洛先生》(Mr. Hublot),正是由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动画团队,配合云渲染技术制作的。以后,我们也有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带来高质量的作品。

v2-8be1f272a432b52f73133c9e359def84_720w.jpg 再拿RebusFarm举例。如今,云渲染已经占领了它的官网首页,并且被打上了“标准渲染服务”的标签。而传统的租用服务变得非常不起眼。


来自Atomic Fiction的Kevin和同事们发现这种技术以后,非常兴奋地开发出了自己的云渲染软件Conductor,先致力于解决内需! Conductor基于谷歌云计算平台,按帧数、渲染时长(以分钟计)、处理器型号计费,并且也对云储存空间按量收费。

(Conductor的任务管理器)
它除了能够实现刚才提到的“三部曲”,还有预算监控功能,能够帮助特效公司控制预算。并且,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有上下级之分,上级能够给下级设置“预算额度”,比如,如果你是特效总监,你可以规定特效师小白在这周花在渲染上的钱不能超过1000美元,而他的同事小红花的钱不能超过500美元。这种预算控制对于电影这种烧钱没个声响的行业来说非常实用!

(Conductor的预算监控页面)
几乎是在Conductor诞生的同时,市场中的云渲染公司如春笋一般涌现。于是,Kevin也决定加入这波浪潮,在2014年底成立了Conductor Technologies。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私下测试与开发,到2016年10月,这款软件正式上线,开始公测。

(Conductor的实时用户使用数据)
《星际迷航》、《死侍》等超级IP完全是Conductor Technologies的老板从自己的另外一个公司Atomic Fiction引进来自产自销的。但是,这种情况帮他们在业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电影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Variety曾在它的报道中说:“云渲染引领了未来发展的趋势,而Conductor Technologies是其中的佼佼者。”
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前期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即使Conductor Technologies在2016年底公测之后,获取了一批好的新客户,现在我们也难以知晓。不过,在与硅谷密探(微信公众号svs-007)的独家采访中,Kevin表示正在与他们合作的有1家游戏公司、2家虚拟现实制作公司和好几家电视、电影制作公司。对他们来说,在业界找客户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
Conductor Technologies,刚成立两年多,就一边与Google合作,一边和Google的同类产品对飚得风生水起!它的创始人Kevin Baillie可以说是玩转好莱坞!看一下这家公司华丽丽的履历——与它合作过的电影,你有几个不认识的?

在这么熙熙攘攘的市场中,我们就再拿Conductor Technologies的几个主要对飚公司做一下对比——RebusFarm, 皮克斯的Tractor和 2014年由谷歌收购的Zync。
先说Tractor,它本来就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渲染需求而开发的,而是专门用于皮克斯的特效软件RenderMan的渲染。所以,它不单独售卖,而是打包在RenderMan里一起卖,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在广阔的市场中与Conductor竞争。不过随着RenderMan成为业界标准,它也有一定的竞争潜力。

RebusFarm在渲染行业浸淫了11年,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并且支持所有的特效软件的渲染,这是它的一个巨大优势。不过,它的云渲染平台真的是太难用了……只有网页版,渲染时还只能看到单次任务,用户体验非常不好!
说到这里,Kevin透露他们正在与RebusFarm谈合作,Kevin出平台,RebusFarm出资源,小探私以为这种想法非常机智。
至于Zync,这款软件的功能和平台都与Conductor非常类似,同样基于谷歌云计算,价格优势也不相上下 。主要的打擂点就是在合作伙伴上。Zync的硬伤是没有牛掰的影视公司用,难以打开电影市场;而Conductor的硬伤是不支持RenderMan的渲染……



2021-7-4 15:41:40  
 赞 赞 0

使用道具 登录

2个回答,把该问题分享到群,邀请大神一起回答。
2#
不错哦
回复 收起回复
2021-7-5 10:42:57   回复
 赞 赞 0

使用道具 登录

3#
感谢大佬分享
回复 收起回复
2022-9-28 16:57:24   回复
 赞 赞 0

使用道具 登录

CG 游戏行业专业问题

图文教程技术文章技术文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