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区》无疑是科幻电影创作与概念艺术融合的成功典范之一。为何这么说?因为当今所谓的科幻大片,大部分只有一个科幻的外衣,而外衣跟它的故事内核可谓毫无联系。外衣是什么?内核又是什么?是科幻的科学严谨性和脑洞的逻辑自洽吗?不完全是很多的科幻小说其实在科学缜密与文学性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它要想成为科幻电影,还必须拥有匹配想象的视听感受,其中的视觉部分重度依赖概念艺术的创作结合。当今国际上,能拍出成熟科幻商业电影的导演,基本都拥有电影工业的深厚技术理解力,或者在视觉呈现上拥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语言,例如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等。从早期的电影立项开始,他们就会雇佣大量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为其开发的剧本进行视觉创作。注意,这里并不是在剧本完成之后进行视觉化工作,而是剧本创作前或创作中就进行了大量的概念艺术探索。
尼尔·布洛姆坎普,虽然作为处女作《第九区》的导演,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幻电影掌舵能力。这得益于他前视觉特效艺术家/3D动画师的背景,更在于他对于科幻视觉创作的痴迷与理解。当然,好的科幻视觉造型与背景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一定是一部上佳的科幻电影。但在当今的电影工业水平下,任何科幻电影如果没有与故事内核匹配的视觉语言外观,那根本就不成立,因为当观众看完第一幕画面后已经完全出戏了,对后面角色的表演与剧情的推进进入了完全不信服的状态。《第九区》是从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一部非商业科幻短片《Alive in Joberg》发展而来的,片中基本交代了生活在南非贫民窟的类昆虫外星人及人类种族冲突的背景,在当时来说,故事创新性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 科幻短片《Alive in Joberg》在获得《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支持后,尼尔需要在短片的基础上扩充剧情,也是这个契机,让大虾外星人的世界有了更现实落地的世界观语言。由于预算限制,最初的概念艺术探索团队在后期只剩下了三个人,但尼尔始终在剧本写作的过程中不断与艺术家们的概念设计图进行碰撞,将更具有人类共情感与肮脏粗鄙的外星人形象细节融入故事的发展脉络中。早期的外星人看起来更加恶心,具有昆虫的外骨骼与甲壳类动物的杂交特征。艺术家们的创作限制相对较小,甚至有些外星人在嘴部拥有更多人类生殖器的特征。但随着剧本的深入,故事需要一种更能引发人类同理心的形象,外星人的眼睛开始更趋向真人,但依然需要看起来更加粗暴和令人不快感,特别是他们在吃饭时要引发观众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