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科幻经典电影《第九区》的视觉美术创作?
CG世界 14801 0
实名

通过了实名认证的内容创造者

发布于 2022-8-18 20:22:12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文转自公号:电影设计师


引言
自从经历了与好莱坞大厂不太愉快的合作后,尼尔·布洛姆坎姆的神作《第九区》终于宣布了续作《第十区》的消息。所以,今天,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部令无数科幻迷安利的经典之作吧。

《第九区》无疑是科幻电影创作与概念艺术融合的成功典范之一。为何这么说?因为当今所谓的科幻大片,大部分只有一个科幻的外衣,而外衣跟它的故事内核可谓毫无联系。外衣是什么?内核又是什么?是科幻的科学严谨性和脑洞的逻辑自洽吗?不完全是很多的科幻小说其实在科学缜密与文学性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它要想成为科幻电影,还必须拥有匹配想象的视听感受,其中的视觉部分重度依赖概念艺术的创作结合。当今国际上,能拍出成熟科幻商业电影的导演,基本都拥有电影工业的深厚技术理解力,或者在视觉呈现上拥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语言,例如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等。从早期的电影立项开始,他们就会雇佣大量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为其开发的剧本进行视觉创作。注意,这里并不是在剧本完成之后进行视觉化工作,而是剧本创作前或创作中就进行了大量的概念艺术探索。
9cd426732c0ebdfe59d98b173d399462.jpg
尼尔·布洛姆坎普,虽然作为处女作《第九区》的导演,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幻电影掌舵能力。这得益于他前视觉特效艺术家/3D动画师的背景,更在于他对于科幻视觉创作的痴迷与理解。当然,好的科幻视觉造型与背景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一定是一部上佳的科幻电影。但在当今的电影工业水平下,任何科幻电影如果没有与故事内核匹配的视觉语言外观,那根本就不成立,因为当观众看完第一幕画面后已经完全出戏了,对后面角色的表演与剧情的推进进入了完全不信服的状态。《第九区》是从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一部非商业科幻短片《Alive in Joberg》发展而来的,片中基本交代了生活在南非贫民窟的类昆虫外星人及人类种族冲突的背景,在当时来说,故事创新性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c76274e7696a8c0144fb7e6d42bbff99.png
▲ 科幻短片《Alive in Joberg》在获得《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支持后,尼尔需要在短片的基础上扩充剧情,也是这个契机,让大虾外星人的世界有了更现实落地的世界观语言。由于预算限制,最初的概念艺术探索团队在后期只剩下了三个人,但尼尔始终在剧本写作的过程中不断与艺术家们的概念设计图进行碰撞,将更具有人类共情感与肮脏粗鄙的外星人形象细节融入故事的发展脉络中。早期的外星人看起来更加恶心,具有昆虫的外骨骼与甲壳类动物的杂交特征。艺术家们的创作限制相对较小,甚至有些外星人在嘴部拥有更多人类生殖器的特征。但随着剧本的深入,故事需要一种更能引发人类同理心的形象,外星人的眼睛开始更趋向真人,但依然需要看起来更加粗暴和令人不快感,特别是他们在吃饭时要引发观众的反感。





▲ 早期大虾外星人的视觉概念探索外壳和触手在后面的修改中移动了位置,以更匹配人类的情感表达,特别是下颚,但依然设计了一些反常规的小细节,以提醒观众,它们依然是外星生物。比如胸前的爪子,称之为“胸甲”,以帮助他们看起来更真实。当另一个角色靠近外星人时,胸甲会伸出并以一种防御的方式向后拉。为了匹配故事发生地——约翰内斯堡贫民窟的设定,大虾身上沾满了泥土和污渍。甚至穿戴了与当地人类居民相似的,由废弃物制作的小饰品。为了贴近生活,有些大虾可能因为被人类殴打而一瘸一拐,有一些甚至患上了痛风。每只外星人都设计的非常独特,但视觉语言依然在背景框架里。设计师会提供导演非常多的小纹理和饰品小创意,其中一些带有不错的故事。比如有些大虾身上被贴上了滑板贴纸;有些因为帮助人类进行械斗贴上了部落的战斗徽章;有些则可能经过室内时打翻了油漆桶,头上沾染了亮眼的颜色。



最终制作时,导演放弃了真人扮演大虾(利用特效化妆+局部数字替身)的方法,淡化了很多恶心肮脏的感觉,完全采用CG进行实现,所以刻意在身形和细节上做了处理,以区别人类扮演的特征。比如高得多的身材,极端收窄的腰线和狗腿般的下肢。剧中,有一只小外星人,作为大虾科学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约翰逊的儿子,其设计上放大了可爱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和圆头的设计,并在动作和身体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无助感和脆弱性,增加了观众对于大虾群体遭遇的同情,也提升了高潮段落中对于人类士兵的憎恶。

▲ 儿童外星人的设计在大部分设计过程中,外星人都有哺乳动物的眼睛,有瞳孔和巩膜等,能够表达出热血的情感。导演没有采用纯黑色或头足类的瞳孔,保留了与它们交流的窗口。自从《星球大战》以来,科幻电影逐渐摆脱了“苹果”公司那种干净简约的科技未来观,有了脏乱差的外星世界。《第九区》的脏乱差显然借鉴了南非黑人贫民的现实困境,但没有像其他标榜科幻的电影那样,为了增加娱乐和商业属性,来堆叠一些咋看挺有趣但背离外星人物现实环境及真实反馈的设计。





外星贫民窟设计图
维塔工作室根据早期的概念探索为《第九区》完成了后期的大量设计及3D细节,包括外星武器及人类改造后的混合枪械,停留在城市上空的外星母船及其各种不同的版本,各方势力的LOGO及平面造型等。美术场景的具体设计和搭建由艺术总监菲尔·艾菲(Phil Ivey)负责,他完成了电影中各种外星与人类文明混杂下的贫民窟布景,添加了非常多生活化的物品陈设细节。其中那间屠宰外星人并进行各种实验的屋子最令人印象深刻,加深了种族屠杀的沉重基调。



▲ 外星人解剖试验室
如今的后期视效水平逐渐达到了技术力与表现力的瓶颈,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更是将视效玩出了内卷效应,但对于票房的提升日益乏力。《第九区》虽然运用了不少特效镜头,但在纪实的摄影风格与粗粝的设计表现下,似乎更接近1980年代的老派科幻电影,比如《终结站》《铁血战士》《机械战警》。它传达了一种更严肃冷酷的军国主义氛围,而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未来世界。其实,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曾在维塔工作过,参与了《光环》短片,其对于科幻的现实风格喜好显而易见。

















我个人非常喜欢电影中设计的Exo-Suite,即那只大虾机器人。它由新西兰特效巨头维塔工作室进行最终设计,充满了各种具有真实机械比例和功能感的零部件,并传达了大虾群体独有的设计造型。据说在特效制作阶段,根据最初的概念设计图重置了非常多的小细节,因为需要满足各种零件真实的交互咬合,避免任何穿模问题。如今,国内的手办工作室甚至可以直接拿这份设计图制作出完美的大虾模型玩具,每个零件交互细节都可以做到严丝合缝。




在电影最终的视觉呈现上,能够看到非常多尘土及弹药交互下的真实纹理与扭曲,甚至在大虾机器人的动作上都非常具有写实特性。从主角怀可·范·德·梅里(沙尔托·科普雷饰)刚登上机甲开始,机器人从最初笨拙的步履到最后奋起反击,能让观众感受到内部驾驶员的真实操作反馈和感受。关于《第九区》的设计细节还有很多,但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它的成功并不是来源于概念设计创作单方面的努力,而是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视觉概念,它两始终都是一体的。最后放上一些电影的幕后设计图:



















































































- END -公众号地址:如何评价科幻经典电影《第九区》的视觉美术创作?


本帖被以下画板推荐:

内容主要涵盖影视特效,CG动国,前沿CG技术,作品欣賞
使用道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